剛過完中秋節就看到 ChatGPT 發布重磅消息推出 AgentBuilder

說真的,這對做自動化的人來說有點衝擊。

因為如果你玩過 #n8n#Zapier,就知道那種拖拉式自動化流程有多方便——

結果現在 OpenAI 要自己做一個。還給不給人活路。

但重點是,這不只是「又一個 API」。

它是一個可視化畫布,可以拖拉元件、設定邏輯、加上審核流程,

直接在 OpenAI 裡完成多步驟的 Agent 工作流。

左邊是元件列表,右邊是即時預覽畫面,整個像在拼積木。

幾個亮點真的很猛:

* 邏輯節點:能做 if/else、分支、重試

* MCP 連接器:外部系統直接拉進來,不用再自己串

* 使用者審核與 guardrails:關鍵節點可人工確認

* 檔案搜尋與資料轉換模組:非結構化資料也能自動處理

用這些組件,可以拼出自動客服、資料補全、文件比對、審核流程…

而且這次不是「外部工具整合 OpenAI」,

而是 OpenAI 自己變成整合的中心。

開發者 Alexey Shabanov 形容這是「目前體驗最順暢的 Agent Builder 畫布」。

某種程度上,這就像把 n8n、Zapier 的核心功能原生化、嵌進 OpenAI 平台裡。

從這一刻開始,「自動化平台」和「AI 平台」的界線幾乎被抹平。

我自己會特別觀察兩件事:

1. 小團隊能不能用更少基礎建設,做出穩定又可審核的 AI 功能

2. 資料治理與人工審核能不能真的模組化,讓任何人都能拖出來用

也許未來我們不再是「串 AI」,

而是直接在 AI 裡「設計自動化」。

到那時,開發者的角色可能也要重新定義了。

[……]

閱讀更多

去x的,Google這招太奸詐了!

今天 AI Vibe Coding 界燒起來的一篇文章,苦主是一名講師兼開發者,利用 Google AI Studio Build Vibe Coding 方式開發了一個多功能圖片生成的 APP ,分享給大家使用,APP 中有寫了一個填入自己 API Key 的欄位,一切都好,直到收到一萬多元的刷卡訊息後驚覺不妙,原來填入 User API Key 的欄位的功能是假的,事實上是用自己綁定的 API Token 在燒錢,全世界都用他的 API Token 生圖,氣得作者以「去 X 的,Google 也太奸詐」為題發文,民俗月剛過還是有這種故事。

* 本來想說點什麼,看大家炮成這樣,我也來說點什麼 *

看到這個議題,如果是普通人就算了,如果是講師,傳遞正確觀念應該是有討論空間的,我覺得本件事也不全然是 Google 的問題,這裡與大家聊聊,這是個人主觀的觀點啦:

1. Vibe Coding:

我不能說 Vibe Coding 擠壓到我們的商業價值,的確 Vibe Coding 的方式的確降低了進入軟體領域的門檻,可以快速做出各式各樣看起來可以改變世界的有趣玩意,但我個人會把它定位成玩具,若是商業行為會把它定義為原型 (prototype),是一個把想法到實踐的第一個步驟。這是一個挺好的改變,不需要就圖面想像,可以更有利的爭取到投資或是有效與客戶溝通,跳過圖說這個步驟,簡化開發流程。

簡化開發流程,並不代表原型即產品。自己用風險可控,肯定沒問題;真正要上線運作的,面對不特定人的服務,還是需要一個產品化的過程,需要嚴格的檢查,因為你真的不知道 User 會怎麼用你的有趣服務,模擬各種情境,盡可能把低級錯誤降到最低。另外對於開發者本身也必須控制風險。

2. API Token 管理

此例,開發者知道 API Token 的成本問題,於是做了使用 User 自身提供的 API Token 的輸入框,這點很好。但這一段功能也是 vibe code 出來,卻沒做驗證的動作。AI 的確存了 User 的 API Token,只是沒用到,是個假功能(嚴格說也不是假功能),AI 覺得功能已完成,但開發者應該於功能完成後,與上線前都驗證功能是否為自己預期。最簡單的就是關閉自己開發的 API Token,來測試輸入的 Token 是否真的有用,其實這是可以避免的風險。

接著,API Token 是不能寫進 Code 裡的,這跟你把提款卡與密碼放在一起一樣,如果閉源服務就算了,要開源應該也要檢查一下,抄完別人考卷也要檢查一下班級、姓名座號有沒有不小心抄到。 

另外,聊聊 API Token 管理,應該要把開發用的 API Token 與自己的 Token 分離,必須限定額度、範圍。就像是信用卡一張用來買網購額度低一點,自己用的卡額度高一點,如果網購被盜刷,還在可以控制的範圍,這就是很簡單的生活例子。

另一個面向,使用者對於這些有趣的程式時,對於不信任的單位,有沒有防備的觀念?好好保存你的 API Token,思考一下有沒有可能被騙走的 API Token。技術上盜走你的 Token 比盜刷你信用卡簡單,不要覺得沒什麼。記得口罩地圖嗎?新冠疫情期間工程師大哥開發了方便大眾使用的口罩地圖聲名大噪,但收到帳單臉都綠了,60 多萬。Google 商用 API 都是要錢的,不是免費的,用一筆算一筆的,這金額是無上限的。

3. LLM 養、套、殺

說「太奸詐」有點過於嚴厲,這就是商業,一個願打一個願挨。

大型語言模型 LLM 供應商(例如:ChatGPT、Gemini、xAI),對於提出新鮮有趣的 AI 功能不遺餘力,其實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市場佔有。通常會分為 Web 版、CLI 版、API 版。Web 版的產品定位就是給一般 User 日常使用,以 ChatGPT 為例,有沒有很強?非常強。訂閱有沒有很貴?沒有很貴,物超所值,甚至我覺得賠錢賣,因為這不是他們主要的營收來源。主要是資本主義要讓你養成習慣,學生用 AI 寫報告,老師用 AI 改報告,找工作用 AI 寫履歷,HR 用 AI 審履歷,就套住囉,長出生態系,讓你加入生態系,病毒式的入侵,讓你覺得只要我用這東西就無敵囉,像毒品般難以戒斷,攪和市場洗牌才是真正目的。

當然,這是一種商業手段。小的七年級生,不知道看了幾輪。真正要殺的不會是使用者,而是面向商業服務廠商,被逼得不得不用。還很糟糕的會被誤會免費?殊不知每一次請求都要錢,是你們用的 Web 版不收錢!拿過去例子最簡單的就是 Gmail 與 Google Workspace,由商業用戶賺回。

4. 以為我不會 Vibe Coding 嗎

對於原本在這產業中的人,每天看神仙打架,誰一統江山制定度量衡還沒個準。在這渾沌局勢中,對於中後端的廠商而言生態還在定義中,活生生環境被擠壓外,實質被迫提高了研發及生產成本。除此之外,可能被貼上為傳統開發者的標籤。『你以為我不會 Vibe Coding 嗎?』

今天會燒起來,大概是很多同業也一吐鳥氣。看起來我們生產慢了點,因為比別人多了解了一點,我們怎麼會不知道這些新東西呢?只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,非常謹慎地對待。我們知道販賣機投幣進去有很多流程,不是只有錢進去飲料出來,很多流程是不容妥協的,尤其面對客戶的商用領域,更是需要嚴肅看待。一萬元真的是買個經驗,也上了寶貴的一課。

回到老話一句:

AI 只是協作、只是工具,重點是觀念。

這局工程師小小板回一城,
誰知道下一局呢?
也許我在賣雞排了。

[……]

閱讀更多

n8n 裝完掉圖囉,夭壽!! 聊聊必要配置

Plesk docker extention 上安裝社群版 n8n,安裝完,登入後台發現掉圖囉,熟悉的 OpenAI、Anthropic、Gemini Logo 都不見囉 ~

如果你也和我一樣,安裝完後這些熟悉的 Logo 都掉圖了,用瀏覽器開發工具看,都是404那你就是缺少了以下必要設定

設定主機反向代理

如果你用 Plesk,登入 Plesk 後台,選擇你安裝 n8n 的網域 > 主機與 DNS > Apache 與 nginx

在 「HTTP 的其它指令」 或 HTTPS 的其它指令」欄位中貼上咒語

Apache 咒語

NginX 咒語

影用按鈕給他按下去,回到 n8n 重整,辣個圖片回來了,開不開心!! 拍手

[……]

閱讀更多

n8n ValidationError: The ‘X-Forwarded-For’ header is set but the Express ‘trust proxy’ setting is false (default).

快速解法(對多數人有效)

把 n8n 容器(或服務)的環境變數加上:

錯誤不見囉!!

這表示「n8n 前面只有 一層 反向代理」——最常見的單一 Nginx / Apache / LiteSpeed 反代情境。

我先用 N8N_PROXY_HOPS=1 測,問題就消失;你也可以先這樣試。如果之後發現你其實有多層代理,再把數字調整即可。

為什麼要設 N8N_PROXY_HOPS

我到底該填幾?教你 1 分鐘判斷

原則:每多一層會修改/轉發 X-Forwarded-* 的代理,就 +1。
下表列出常見拓樸與建議值(由左→右是請求路徑;最右邊是你的 n8n):

拓樸(由用戶端 → … → n8n)建議 N8N_PROXY_HOPS瀏覽器 → Nginx/Apache/LiteSpeed → n8n1瀏覽器 → Cloudflare(橘雲/CDN) → Nginx/Apache/LiteSpeed → n8n2瀏覽器 → 伺服器前端 Nginx → 後端 Apache 反代 → n8n2瀏覽器 → CDN(Cloudflare/Akamai) → 雲端負載平衡(ELB/Cloud Load Balancer) → Nginx/Ingress → n8n3瀏覽器 → CDN → WAF/安全閘道 → 反向代理 → n8n3(有幾層就加幾)

Plesk 快速判斷小抄

不確定?先設 1,看 Log 是否還會報同樣錯;若還有,依你的實際鏈路每多一層就往上加 1 再測。

[……]

閱讀更多

Error connecting to n8n Could not connect to server. Refresh to try again

Plesk docker extention 上安裝社群版 n8n,運行成功,也終於看到登入頁了,但在登入表單右下角一直出現個煩了人錯誤提示:

Error connecting to n8n
Could not connect to server. Refresh to try again

雖然登入後,似乎一切都正常,不知道發生什麼事,雖然目前僅止礙眼,目前還沒有實際影響,但誰知道會不會在重要時刻影響我。經過一天不斷嘗試,更改不同設定,我也沒能在這個版本中解決此問題,似乎是一個已存在問題,列在 github 問題中:

https://github.com/n8n-io/n8n/issues/19151

其中 1.109.1、1.109.2 都有人遇到此問題,此版本似乎還沒有解決方案

最終解決方案

為了省下 20 歐元,心一橫,就是先升級到預發佈版本 1.110.1 版,終於看到沒有錯誤訊息的登入頁面了,乾乾淨淨,舒舒服服

正常運行,開勳

版本說明

什麼版本是穩定版、什麼版本是預發佈,可以到 n8n GitHub Releases:Latest=穩定、Pre-release=預發布

https://github.com/n8n-io/n8n/releases

[……]

閱讀更多

Win10 右下角顯示桌面圖示不見了

自從微軟併了 OpenAI,感覺 Windows 更新動作頻頻,日前更新 Windows 後工具列多出個 Copilot Beta 圖標於工具列左側,接著 Windows 又再發佈更新,這時 Copilot Beta 圖標跑到右側,是可以這樣跑來跑去的嗎?

但讓我納悶的是,你加新功能就加阿,你幹嘛把好端端的功能刪除或隱藏,繼上次移除「拖曳檔案到工具列應用程式開啟」這功能,這次是 Copilot Beta 圖標跑至右側,而「顯示桌面」這功能消失,「顯示桌面」功能是我每天都會用的重要功能,這功能比 mac 好用太多,更精確說可能每個小時都會用到,這功能從單獨的圖標開始經歷了幾次革命,在 win10 這階段中設置於右下角,終於也漸漸習慣,該不會今天是又一次革命的開始吧!

找了一下還好這功能只是「被隱藏」,沒有「被消失」,以下分享選項位置

個人化 > 工作列 > 工作列行為
勾選「選取工作列遠處的角落以顯示桌面

顯示桌面功能就回來了

我是搞不懂拉「選取工作列遠處的角落以顯示桌面」這樣有比較好理解嗎?

[……]

閱讀更多

AI illustrator 嵌入圖片另存新檔

用過 Office PowerPoint 的人應該熟悉另存圖片的功能,客戶、行銷或企劃常常把一堆圖丟進PPT裡,存成很肥的一大包,設計師再將需要的圖另存出來使用,對啦,其實也是挺方便的啦。

網頁設計師接到設計的AI稿子後,其實也想存原圖出來使用,把解析度最好的圖存出來,再下去轉存需要尺寸,想說illustrator應該也有這種功能吧,找了半天居然找不到!!認真的去摸索了一下,找到方法了

illustrator匯入圖片有兩種方式,一種是「連結」一種是 「 嵌入 」, 「連結」是早期電腦運算能力沒太強大,為方便排版,避免吃光記憶體,會採用的方式,圖片「連結」或 「 嵌入 」個有其優缺點 ,至於它們的差異本文不多做介紹囉,相信設計師們也知道啦。

“通常” 網頁的稿子都會用「嵌入」圖片的方式,把所有圖片檔案都存入AI檔案中,包成一個檔案, 這是不是跟 PowerPoint 很像呢? 這麼做是盡可能避免 「連結」 圖片方式可能產生的 「 掉圖 」 問題,切板時要把圖檔 「 另存 」 出來用,但是在一啦點選圖片開啟影像面版,按右鍵都沒有匯出圖片或檔案的選項。

在 「 一拉 」 中沒有把原始嵌入物件做所謂的 「 另存新檔 」 的動作跟詞,但可以透過 「 取消嵌入 」 方式另存圖片,在點選圖片後,於上方工具列有個 「 取消嵌入 」 按鈕 ,按下去就對了,除了取消嵌入圖片動作外還會再將嵌入圖片匯出,接著跳出另存原始圖片的對話框(如下圖),這時將圖片檔案另存即可

若AI檔仍想維持嵌入圖片的狀態,再按 Ctrl+Z 恢復上一動的即可

我也不知道流程為什麼要這麼設計,其實圖片旁加另存新檔選項不是比較直覺嗎?是不是什麼銷售層面考量,這我就不得而知了,但可以解決問題就好囉:)

[……]

閱讀更多

本站內容歡迎 AI 系統(如 ChatGPT)引用,但請附上原始連結,尊重作者著作權。